|
|
“臨時邏輯·貳”在798朗空美術館開幕2021年10月1日下午四點,由朗空美術館,、魯迅美術學院主辦,,第零空間、吾契文化協(xié)辦的“臨時邏輯-樣本研究系列·貳”展覽在北京798藝術區(qū)朗空美術館隆重開幕,。此次展覽特邀獨立策展人,、第零空間主理人李裕君策劃,魯迅美術學院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長李林學術主持,,以個案的形式邀請了魯迅美術學院張丹、李秋實,、郭廷元,、焦洋、牟磊五位藝術家及其作品樣本展開研究,,來呈現(xiàn)了他們各自生存經驗和藝術語言的邏輯關系,。 藝術家及展覽作品 郭廷元 沈陽人,民革成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遼寧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沈陽市青年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魯迅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水彩畫系具象表現(xiàn)工作室負責人。 展覽現(xiàn)場: 從事繪畫的人所要傾訴的情感和言語,,往往在他們作品中氤氳飄渺,,過分的自我解讀也總存在某種謀求贊譽的嫌疑。目之所及,,見仁見智,,索性就不贅述也罷。 藝術鍛造人的方式很特殊,,需哲人的思維,,工匠的技能,勞力的體魄和斗士的執(zhí)著,,尚要兼有天賦的敏銳和感性的知覺�,?蛇@種種綜合起來的難度終究抵不過那兩個字——熱愛,。“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如果我沒能用清澈的歌聲唱出你期望的旋律,,請原諒我用沙啞的喉嚨低吟出我心頭的曲調,。即使他是那么的不動聽,我也唯獨希望——你能感知到我真實的生命,。 固然,,這是十分沉重了而且奢侈的熱愛。當現(xiàn)實的壓力與理想的冀望成反比地在平靜的生活中反復出現(xiàn)的時候,,這句詩總能安慰我繼續(xù)有所期待“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當灰燼的余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我依然固執(zhí)地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边@熱愛讓我在漫漫長夜獨自體會痛并快樂著的繪畫過程,。而當斑駁的肌理浮現(xiàn),流動的水色渲染在畫面上的時候,,我才真正知道,,我想要的未來,就在當下拿起畫筆,,幸福的愉悅隨之而來,,這是我不能承受又無法自拔的執(zhí)著。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僅僅是我微不足道的熱愛,,還有更多被給予的讓人無法割舍而時常感慨的沉甸甸的深情,。 —— 郭廷元 李秋實 魯迅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系副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美國西俄勒岡大學,、意大利威尼斯美院客座教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2020年北京798第零空間,,2019年意大利威尼斯馬格拉堡(Forte Marghera),2012年在美國西俄勒岡大學Werner Center Gallery與Presidents’Gallery舉辦個人展覽,多幅作品被美國西俄勒岡大學,、深圳觀瀾美術館,、浙江美術館、黑龍江美術館,、湖北美術館,、深圳畫院等國內外機構收藏;獲得2016年國家藝術基金青年創(chuàng)作人才資助項目,,在2018年獲得了滾動資助,;入選文化部舉辦的展覽2次,入選中國美協(xié)舉辦的國家級展覽共計10次,,省級展覽28次,,共獲得金獎1次,銀獎3次,,銅獎3次,,優(yōu)秀獎5次。 展覽現(xiàn)場: 參展作品:《你看見的也是你被看的》 材料:裝置 年代:2021 人類對外太空世界,,對深海海洋,,以及地球本身還缺乏更足夠的認知。我們一直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主宰者”,,常以“主宰者”的身份去制造無數(shù)的垃圾,,以“上帝視角”去“合理”地破壞性研究;我們一直都在呼吁保護環(huán)境,,卻又在無時無刻地破壞著,。那顆飛向前方的“子彈”,最終射向的可能是我們自己,,等它到達了目的地,,獲得的不是“捕獵者”的樂趣,而是人類自我的傷害,。 作品探討的是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共生,但他們之間又存在著一種脆弱、危險,、緊張的關系,。這件作品鳥瞰角度是個放大鏡的造型,我通過它來來“放大”人性,,“放大”社會,,“放大”時代。 ——李秋實 牟 磊 魯迅美術學院中英數(shù)字媒體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副教授。1982年出生于山東煙臺,,2005年畢業(yè)于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獲學士學位,;2008年畢業(yè)于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獲碩士學位;2013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袁運生先生主持的《重建中國高等美術教育體系基礎教學》課題班,。 展覽現(xiàn)場: 我更關注人以及人的概念,。從時間的角度切入,人的形態(tài)是流逝的,。而介入不同的屬性和語境,生成不同的切面,,從內部挖掘,、否定、破裂,,甚至凝滯,。我試圖來記錄切面,卻無法回避自我本身,。無論是模糊,、猙獰,還是隱喻,,它面目全非,,亦在質疑真實里的一切常態(tài)。我允許它在我的創(chuàng)作中再生,,消逝,,乃至失控,剩下的就是你所看到的,,也許就是你自己,。正如查拉圖斯特拉的訴說,在摒棄與希冀之間不斷的伸展,,延長,。 —— 牟磊 張 丹 魯迅美術學院教授,院學術委員會成員,,當代藝術系主任,。主要從事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和教學研究工作,從2003年開始多次參與國外交流項目,,至今舉辦包括寶龍美術館《M花園》在內的8次個展,,并多次參加包括《庫里蒂巴雙年展》在內的國內外展覽,先后主持參與包括“海外人才培養(yǎng)”在內的6項科研課題,,先后出版《生態(tài)劇場下的生態(tài)思維研究》等三部專著及教材,,2012年-2013年參加中央美院袁運生先生主持的《重建中國高等美術教育體系基礎教學高研班》2009年9月作為“特邀藝術家”參加挪威培爾.金特國際藝術節(jié),作品被巴西尼邁耶博物館,,德國沃爾特公司,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及前挪威文化部長等國內外多家機構及個人收藏,。 展覽現(xiàn)場: 參展作品:《未知幻想3》 材料:影像、數(shù)碼微噴 年代:2021 以未來眼光看來自遙遠宇宙的對未知的幻想,�,?臻g兩側是散放著由草編和鋼筋、按摩器組成的叢林,,墻上有一幅有關現(xiàn)實生態(tài)的黑白木刻,,其間散落著由木板組裝的生態(tài)種子�,?臻g中間是30捆稻草與生態(tài)樹的結合,,遠處是由兩棵枯樹、鋼筋,、稻草、降落傘組成,,好像未知物從天而降,,營造了陌生場景中的不安狀態(tài),四周是由電視干擾信號源拼接成山水,、動物,、植物的意象,作品從不同角度對人類生存進行了思考,。 —— 張丹 焦 洋 1981年12月生,。2006年畢業(yè)于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獲學士學位。2008年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進修班,。2011年畢業(yè)于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獲碩士學位。2011年至今任教于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 展覽現(xiàn)場: 參展作品:《演變,、繁殖和選擇》 材料:3屏影像(尺寸可變)、攝影 年代:2021年 創(chuàng)作這一系列作品的初衷是為了拍攝一組石膏照片,,我找到了學校存儲石膏的倉庫,,讓我驚訝的是這個教具倉庫在一個很深的地下室里,由于滲水這里常年潮濕陰暗,、空氣中彌漫著難聞的氣味,,石膏被濕氣侵蝕已經發(fā)霉,甚至無法挪動,,只要稍微碰觸就會破碎,。它們就像尸體一樣被埋藏在地下,被時間和空間不斷侵蝕,,無人問津,。我找到很多赫爾墨斯與小酒神的頭像,沒有身體,,只有一個個破損的“頭顱”,,或是一張被霉菌侵蝕的“臉”。最后我選擇了一些不同“完整”度的赫爾墨斯與小酒神完成了攝影作品的拍攝,。 《演變、繁殖和選擇》也許是一種“切片式的視覺呈現(xiàn)”,,它更像是通過影像呈現(xiàn)這一攝影創(chuàng)作的部分過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有關記憶的“基因突變”。這種突變與今天的生存狀態(tài)產生了某種彼此相互矛盾的共鳴,,這讓我陷入了一種深入思考的狀態(tài),。 三個影像作品分別描述了一個走入地下倉庫的青年對石膏的審視;數(shù)字微噴打印機打印赫爾墨斯與小酒神攝影照片的過程,;以及赫爾墨斯與小酒神在廢墨倉(一種收集打印機所產生的的廢棄墨水的裝置)中破碎的過程,。 —— 焦洋 開幕式 《中國知識產權》雜志主持人盛婉婉女士主持開幕 左起:朗空美術館館長李征,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世界美術》雜志編輯趙炎,,參展藝術家郭廷元,張丹,,學術主持李林,,策展人李裕君,,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象群,參展藝術家牟磊,,參展藝術家焦洋,,李秋實,年代美術館執(zhí)行館長康文峰 此次展覽是后疫情時代魯迅美術學院五位中青年藝術家的首次聯(lián)袂亮相,,作品涵蓋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繪畫,、影像與裝置,體現(xiàn)了當代藝術的多元包容與維度擴展,。作品呈現(xiàn)方式從平面到空間,、兼容靜態(tài)與影音,改變單向輸出為沉浸交互,。在這個意義上看,,所謂“樣本”的選擇意義就更傾向于前沿性、實驗性與多種未來可能性的融合,。因此,,此次展覽從主題選擇、作品篩選到最終呈現(xiàn),,無疑是拓展了藝術邊界,,提升了思維維度。 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象群觀展 參展藝術家張丹,,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象群,,策展人李裕君 藝術家焦洋與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象群 藝術家焦洋為《中國知識產權》雜志主持人盛婉婉導覽 藝術家李秋實為嘉賓導覽 朗空美術館館長李征為嘉賓導覽 展覽策展人李裕君認為:藝術直接觀照人的內在精神和思維意識,藝術家有意識的行為過程和呈現(xiàn)即是藝術作品的生成,。這種“有意識”,,其實就是邏輯思維的活動。它既不同于哲學思考,,在繁多的規(guī)定下進行推理,;也不同于科學探索,在嚴密的程序下進行研究,。展覽學術支持李林談到:張丹,、李秋實、郭廷元,、牟磊,、焦洋用各自研究的個案與最新藝術作品呈現(xiàn)向藝術界展示新時代北方藝術群體的當下狀態(tài)與面向未來的思考與探索,從某種意義上也是代表了北方藝術家的整體狀態(tài),。 在很大程度上,,藝術是特定文化語境的誕生物,是自由的意志,。因此,,任何有價值的藝術作品,,一定是蘊含著藝術家某種份量與內涵的自由意志,其作品的價值正是源自于獨特的自由意志特征,。本次展覽意在呈現(xiàn)北方區(qū)域藝術家各自生存經驗和藝術語言轉換中的邏輯關系,。這實際上仍然是一次對藝術本體性的追求、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追求,,也即邏輯性的追求,。 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象群與參展藝術家牟磊 學術主持李林,藝術家沈正麟,,參展藝術家牟磊 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世界美術》編輯趙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在讀博士劉冠南 藝術家牟磊與嘉賓交流 藝術家黃卯錫,、陳赟兩位嘉賓交流 藝術家李秋實接受《藝術中國》媒體采訪 藝術家劉芯濤,,策展人李裕君,藝術家王洋 開幕嘉賓合影 展覽團隊合影 嘉賓合影 據(jù)悉,,本次展覽將持續(xù)到10月21日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