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者筆墨含古意,濤聲逸趣寄今情作者:藝評人 徐小傖 “歷史上的李白,、杜甫,、蘇軾等名人, 在記載中他們總是才華橫溢,、 懷才不遇,、為人耿直、生不逢時,、 遭到嫉妒和排擠… 那些簡短的文字介紹給天才們貼上了坎坷的標簽,。 正所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性中有對戲劇性和沖突的愛好, 有時候干脆就用感受代替理性,, 比如當人們說“世界正在變得更糟”時,, 更多地是在表達“我感覺很糟”。 人們總是容易把人物和戲劇沖突綁在一起,, 然而客觀事實才是我們最需要的------------- 天才的人生一邊磕磕絆絆,,一邊豐富多彩,一邊取得輝煌的成就并千古流傳,從來都不是命運多舛那么簡單,。
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的主角, 是當代畫壇著名人物畫家:王濤先生 與王濤先生第一次見面之前,,我讀了一篇關于他的文章,,那是他自己撰寫關于小時候居住的在安徽蕪湖的老屋和母親的故事,印象里在讀那篇文章時的感動和體會到的溫情一直銘記于心,。老屋住著72家房客,,一到燒飯時間,家家戶戶油煙四起,,有人會背誦普希金的詩句,,有人演奏小提琴,給生活增添了煙火氣,。夜深了,,誰家的座鐘敲了十二下,緊接著好幾家的座鐘連續(xù)擊打形成了交響樂……這些都為老屋添上一筆魔幻主義的藝術氣息,。年少的他,,常常手捧著畫冊,,面對窗外藍天總是想得很遠很遠…… 安徽蕪湖后家巷七號老屋 1993年攝 老屋是培養(yǎng)他走上藝術之路的搖籃,也在他耳濡目染與鄰居們的相處中,,培養(yǎng)出自己的孝心,。王濤先生說:自己在還帶著紅領巾的時候,看到母親挑水回家,,他把扁擔從母親身上拿下來抗在自己肩頭,。這個舉動得到了鄰居們的夸贊。
我與王濤先生已相識十年,,十年前,,他正在安徽省查濟古鎮(zhèn)準備重建自己兒時記憶中的老屋。 很多人在家鄉(xiāng)的老房子拆遷之后,,就再也找不回過去的那個純正的家鄉(xiāng)了,,而他在皖南找回了自己曾經(jīng)的家園。并在這里邀請全國知名藝術家來到這里采風,、寫生,、舉辦展覽。并帶動了全國各地的文化人紛紛入駐查濟,,吸引了大批美院學生到此寫生,。
如果說童年的老屋滋養(yǎng)了他的藝術,那么老年的老屋接過了發(fā)揚藝術的接力棒,,讓同輩人和年輕人更加熱愛藝術,,并用藝術去滋養(yǎng)自己和他人的心靈。 2018年6月底,,我和其他幾位朋友受王濤先生的邀請一睹徽派風格建筑——寄醉園,。 之前我看過另一篇關于王濤先生的文章,,文章里的他是一位嚴肅而令人敬佩的長輩,。而現(xiàn)實中的王濤先生,又是另外一種“人設”,。在他六十多歲的時候,,我們一群朋友和他一起k歌,每次必點他年輕時就已經(jīng)很喜歡的俄羅斯民歌《三套車》,,他唱到興起還順便蹦個迪,。在他七十多歲的時候,一次畫展結束,,我們一群人在路上,,迎面走過來好多個美女,我和一個朋友一邊走一邊忍不住驚喜地說著:“哇塞,!哇塞,!”緊接著,,我們聽到走在前面的王濤先生,也開始感嘆道:“哇塞,!哇塞,!” 寄醉園主人王濤 有人說,退休前的王濤不得不做別人眼中的王濤,,而退休后的王濤卸下了對安徽畫院前途負責的重擔,,做的是他自己要做的王濤。 人過古稀,,知世故而不世故,、不擺架子不做作、博學多才心開闊,、張弛有度的他才是真正的他自己,。 王濤先生最酷的地方在于,他70多歲,,從年輕人那里了解到新知識,、新觀點依然會吸納,而不像部分藝術家一方面拒絕與時俱進,,一方面會心中記恨年輕人搶他風頭,。很多人在40歲以前就已經(jīng)拒絕成長了,而70多歲的王濤先生,,對這個世界依舊充滿好奇心,、求知欲,不斷豐富自己的認知結構,。 縱觀藝術史上的畫家,,大體分為兩種,一種為天才早熟,,一種為大師晚成,。從王濤先生的作品來看,他是屬于這二者之間,。 王濤先生1982年從浙江美院研究生畢業(yè),,經(jīng)過學院派的扎實訓練,他早期的代表作都是寫實人物畫,�,?陀^來說,中國的寫實性國畫是近代以來受西方寫實繪畫影響的產(chǎn)物,,與西方幾百年積淀下來的寫實傳統(tǒng)相比,,它只有短短的近百年時間。作為代表東方審美的一種風格分支——寫實性國畫,,真的能與沉淀了幾百年的西方繪畫相抗衡嗎,?我認為不能,。從王濤先生后來的畫作來看,他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啟了他的寫意人生,。中國畫自產(chǎn)生以來發(fā)展到如今,真正能和西方繪畫相抗衡的只有寫意畫,。寫意畫最能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它是西方繪畫無法比擬的。而中國傳統(tǒng)的工筆畫雖然將客觀物體描繪地很精細,、做到了神似和形似,,但是和西方寫實繪畫相比,終究是稍遜一籌,。 作為一位真正的藝術家,,需要獨特的藝術風格作為自己的特點�,?戳送鯘壬暮芏嘧髌�,,他最終將自己的藝術定義在大寫意人物這一主題,并為之堅守,。 從早期的寫實到后來的寫意,,對比畫史上人物畫發(fā)展脈絡來看這是一種追本溯源、逆流而上的探索,。 隨著經(jīng)歷與閱歷的不斷豐富,,他的作品更加成熟,筆墨日趨老辣,。他在用筆上以書入畫,,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講究“書寫性”,這一點在大寫意的繪畫中可見,。在繪畫題材上多取自中國古代常見的經(jīng)典題材,,在他的筆下流露著文學性和詩意般的哲理思考,因此很多人都認為他的作品有古意,。實際上他是要以古喻今,、古為今用,,借古人之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從內(nèi)容與形式上來詮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與內(nèi)在的筆墨精神。 這一點是與西方肖像人物追求戲劇性和形象是不同的,。后者追求物象,,而前者追求其靈魂。中國畫始終扎根在中國大陸的這片土壤上,,正如王濤先生的“寄醉園”,,充滿古意的徽派幽居之所,,仿佛看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縱情詩意、把酒言歡的“世外桃源”之地,。 王濤先生早年的國畫人物作品受蘇聯(lián)現(xiàn)實主義繪畫的影響,,從《最后一碗炒面》等作品可以看出他的繪畫基本功十分扎實,在表現(xiàn)大場景的繪畫有很強的把控能力,。在這些寫實性的國畫作品中,,筆墨和宣紙在表現(xiàn)客觀人物形象中只是作為一種材質(zhì)工具,這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筆墨完全是兩種概念,。 《最后一晚炒面》176cm×121cm 1977年 到了85’思潮時期,,王濤先生的作品風格開始逐步向現(xiàn)代轉型,《關島印象》作為這一時期的作品具有代表性,,畫面不再是以往的寫實主義的畫風,,而是受西方現(xiàn)代主義的影響之下以國畫為載體的觀念繪畫。對于處在那個文化變革的時期而言,,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思想解放,。 《關島印象之八 春日少女 》 42cm×67cm 1986
85思潮過后,王濤先生的作品開始向中國傳統(tǒng)轉變,,例如《莊周夢蝶》這幅作品便是以傳統(tǒng)寫意的方式表現(xiàn)古代的題材,。莊周夢蝶是戰(zhàn)國時期的莊子提出的一個哲學命題,在這個故事中,,莊子通過夢中化為蝴蝶和夢醒后蝴蝶化為自己的幻覺進行探討,,展現(xiàn)出真實與虛幻、客觀與主觀的物我相融的超然境界,。這種浪漫主義的莊周哲學引發(fā)了后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的思考,。 《莊周夢蝶》144cm×68cm 1987年 “夢久已忘身是蝶,水清安識我非魚” 王濤先生的這幅作品,,他將熟睡中的莊周描繪在瀑布之上,,兩只黑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物我相融的景象充滿了古意,,生與死,、物與我的界限由此而打破。面對全人類最沉重的生死問題,,他以這樣極其簡單的寓言予以說明,,表明了一種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從筆墨語言上來說,,畫面看似是很粗率的潑墨寫意,,但是在局部中的人物刻畫上頗為精細,看點十足。 1988年,,機緣巧合,,在一次展覽上畫壇前輩何海霞看出了王濤畫作中的豪放、犀利和堅毅,,建議他在畫畫時大膽下筆,,小心收拾。于是,,有了《霸王魂》這幅作品,。烏江情,霸王淚,�,?吹酱水嫞屓讼肫甬斈昴俏弧傲Π钨馍綒馍w世”的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歷史場景,。左上角的太史公項羽本紀早已道明了一切,想當初江東八千子弟,,今無一人還,。英雄末路,寡不敵眾,。一聲嘆息,,令人惋惜。
男為天,,開疆拓土,,志在四方; 女為地,,包容接納,,承載萬物。 上身赤裸的虞姬,,平躺在大地的上,, 下半身與青山融為一體。 《霸王魂》(局部)154cm×184cm 1988年 這對神仙眷侶,,卒于公元前202年,,到今年滿2221年。在這2221年里,,按照能量守恒定律,,他們身體的水分,升騰為云,,再被季風帶去遙遠的地方,,化作雨滴,融入溪水,、江河,,注入海洋。在2221年里無數(shù)次循環(huán)中,,他們被洋流帶到世界各地,。他們身體中的無機物被細菌分解后,重新回到大地,,滋養(yǎng)植物生長,,為動物提供食物。他們與眾生,,從未分離,,他們只是換了多種形式,與我們共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他們身體的一部分,,或許就在你我的身體里,。他們的精神,通過歷史書,,注入每一個華夏兒女的腦海里,。 王濤這幅《霸王魂》,勾勒出了英雄就義前的瞬間,,也刻畫出了項羽與虞姬生命結束后的永恒,。生、死,、愛是人類生命永恒的話題和意義,,這些都都在這幅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從王濤先生轉為寫意人物畫開始,,他在這些作品中有三個特征鮮明的分身,,一個經(jīng)歷滄海桑田、剛正不阿的蘇東坡,,一個始終保持初心溫柔的蘇小妹,,一個笑看世間風云變幻的布袋和尚。從作品上來看,,這何嘗不是一種精神寄托呢,?
一、蘇東坡系
王濤的人生并非一帆風順,。在他研究生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安徽畫院擔任副院長一職,。這樣重要的職位對于一個剛畢業(yè)的年輕人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壓力和考驗。 他曾在夜晚,獨自登上山頂,,指天問月,!畫出《蘇東坡詩意》,且以《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詞文題跋,。 《蘇東坡詩意》 2008年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王濤與蘇東坡的孤獨,在跨越時空的意境中彼此陪伴,,得以慰籍,。這樣的孤獨,也在筆者人生最低潮時,,給了我安慰和力量,。 《醉八仙》(局部) 118cmx118cm 2008年
二、蘇小妹系
王濤在創(chuàng)作《蕭龍士像》同年,,為電影《杜鵑啼血》繪制了同名海報,。 《杜鵑啼血海報》104cm×56cm 1983年 畫作中,剛滿20歲的電影女主角薩仁高娃坐在畫面左側,,她身穿畫布上衣和白色長褲,,腰系一條素色圍裙,雙手手腕各戴一只玉鐲,。挽起的長發(fā)間別著一只發(fā)卡,。一只耳環(huán)在長發(fā)間若隱若現(xiàn),,很是含蓄。她左手蜷縮在嘴邊,,右手撐開手指,,仿佛渴望抓住什么可以帶給人安全感的東西。她眉間微皺,,眼中那一汪清泉同她一起悵然所思,。
整幅畫最重的墨是在畫面右側仿佛有一把習武之人的大刀的刀柄上,,她會與危險嗎,?上空一只杜鵑鳥在翩翩飛舞。鳥在刀面前脆弱不堪,,同時它的輕盈和美好,,仿佛又可以遠離暴力的危險,亦如女主人公一樣,。
在危險面前,,未經(jīng)世事的她惹人憐惜,同時又吊起了觀者的好奇心——到底是什么事情,,讓她為難又心傷呢,?
王濤用不同深淺的水墨勾勒出女性的形象,并使用柔和的曲線,,并在線條交接處使用鈍角,。強化了女性的柔和、韌性與嬌媚,。 《恒河之春》(局部)2011年
三,、布袋和尚系 1.前布袋和尚 任何人在觀念轉變之前,總要經(jīng)歷一個漫長的思考過程,。所以王濤在2009-2010年間創(chuàng)作了這樣三幅作品,。 《懷素書蕉圖》(局部)136×68 cm 2010年 《米芾拜石圖》(局部)71cm×21cm 2010年 那么他在拜石、伴虎,、作畫的時候,,都在思考著什么呢?或許下面幾幅作品可以給出答案,。
2,、后布袋和尚 王濤先生在2010年后到2017年之間的作品,又是這樣的,。 《將進酒》 97cm x 179cm 2013年 這一時期的作品,,他明顯調(diào)小了人物在畫面中所占的比例。拓寬了“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贝笈蹴绲臍鈩荩瑢ψ匀挥辛烁嗟臒釔酆途次�,。 在寄醉園主樓的后院門上掛著一塊牌匾,,上面刻有“留余”二字。王濤先生強調(diào)人們總是“生活有余忘縮手,,走投無路忘回頭,。“這塊牌匾是掛給自己看,。提醒自己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要想著留給后代,留給蒼生,!適度索取,,及時滿足。 《鐘馗圖》(局部) 上面提到的畫作,,多是我從人民美術出版社為他出版的大紅袍中的作品,。當我打開紅色套封,映入眼簾的封面是,,身穿大紅袍的達摩老祖站在江邊準備渡江,。我問王老師:“達摩眼中有很在乎有非常在乎的事情,卻好像受到了阻撓,,他臉上也有因此憤怒的事情,。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呢?” 《一葦渡江》(局部)138cm×70cm 2013年 《蘇東坡詩意》 2008年 王老師說:“這幅作品名叫《一葦渡江》,,創(chuàng)作于2013年,。本來達摩只需要靠一根蘆葦就可以輕松渡江�,?墒浅龃蠹t袍(畫冊)必須要超過等到年齡到了70歲才會給出版,。”
大紅袍正式出版發(fā)行已是2018年,,那一年他已經(jīng)年滿75周歲,。沒有比這幅畫更適合體現(xiàn)出版它的來之不易了。 對于理想,,王濤先生就像他畫筆下為復國隱忍的勾踐(《臥薪嘗膽》),;為靈光乍現(xiàn)瞬間用自己頭發(fā)寫書法的張旭(《張旭發(fā)書》);醉酒之后,,為了實現(xiàn)自己不一定會實現(xiàn)的理想,,去水中撈月而亡的李白(《隆懷攬月》)…… 這些人物都是他自己價值觀的真實寫照——為帶領好安徽的美術事業(yè),為創(chuàng)作好符合為中華崛起而奮斗的偉大時代的精品力作,,縱使肝腦涂地也在所不惜,。 結語: 到2019年王濤卸下安徽畫院行政職務差不多10年了,。他的作品少了從1988年的《霸王魂》開始到2013年的《一葦渡江》為止,為期25年的激情與怒火,。他76歲創(chuàng)作的作品有邁上修行新臺階后的從容感,。這是一個進取者向智者的重大轉變。也是一個人一生歷盡艱辛返璞歸真的真實寫照,。 王濤的寫意人物作品受到了南宋畫家梁楷的影響,,大體而言,粗筆潑墨,,細筆寫形,。他大約在40多歲以后的寫意作品更具中國傳統(tǒng)筆墨精神與文化內(nèi)涵,粗與細,、干與濕,、濃與淡,、明與暗,、具象與抽象、寫實與寫意始終是他在筆墨語言上所關注的重要問題,,正是對于筆墨技法隨心所欲般地運用及傳統(tǒng)文化的深入認知,,他的作品才呈現(xiàn)出功底深厚、思想具有深度的不朽畫作,。中國畫發(fā)展到今天該向何處去,?始終是一個大命題,有人認為應該全盤西化,、也有人認為應該回歸傳統(tǒng),,又有人搞起“當代水墨”等等。個人認為,,在新時代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畫應該講究地域性、時代性,、思想性,、技術性,創(chuàng)新性,,筆墨要緊隨時代,,時代也要牽隨筆墨。王濤先生的“熔古鑄今”作品對于當下的人們是一種啟發(fā)性的思考,,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畫,,對于當下中國畫的發(fā)展而言,,無疑是一種嘗試性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