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木雕匠人的出走與歸來:擇一事做一生2018年2月20日,,徐明安正在木板上雕刻牡丹花,。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趙蕾 狗年正月初五,安徽省合肥市三河古鎮(zhèn)迎來開春的第一場雨,。雨水洗刷著三河老街屋檐鱗次櫛比的灰瓦,,水珠從瓦片末端垂直落下,在高低不平的青石板路上濺起一片水花,。街上的人三三兩兩站在屋檐下躲雨,,抬頭便望見房梁上“仙子乘云駕鶴”的木雕。 沿路穿過兩條街道,,便來到“廬州木雕非遺傳人”徐明安的工作室,,一間200多平米的毛坯廠房。一進門,干燥的木頭味撲鼻而來,,水泥地凹陷處散落著一層掃不起的木屑,。 屋內(nèi)的案子(桌)上,榔頭,、鋼尺,、圓鑿等凌亂擺著。另一頭,,一塊長一米,、寬一尺的暗紅色木塊表面,一副“三仙戲童子”的木雕初步成型,。 今年50歲的徐明安自13歲起學(xué)藝,,跟著祖父雕花,此后二十多年,,憑著“靠手藝混飯吃”的想法,,他走南闖北,見證著傳統(tǒng)手工藝的興衰,。 10年前,,大城市的機械化逐步代替手工制作,徐明安的思想也從“為別人打工”轉(zhuǎn)變到“將手藝傳承”,。他帶著眷戀回到三河,,接手古祠堂古建筑的修復(fù)工作。 他說,,在外漂泊的那些年,,最初的記憶時刻牽引著他:小時候,祖父總說,,人這一生,,能做好一件事足矣。這就是他現(xiàn)在的目標(biāo),。 “修一副麻將8塊錢” 1983年,,徐明安15歲,剛上初中,。這一年,,65歲的祖父剛迎來事業(yè)第二春,。 祖父幼年跟隨皇宮里逃難的木匠學(xué)習(xí)手藝,,二十歲出頭已是三河地區(qū)有名的木雕藝人。然而,,文革的到來,,讓祖父一度丟掉30多種雕刻工具,十幾年沒敢再碰木雕。 文革結(jié)束后多年,,祖父摸不清政策,,只能“鋌而走險”偷偷接活,。每天晚上,,有人將裹著幾層布的磨損麻將送來,祖父在煤油燈下擺開,,用圓鑿將原先的字挖深,,描清色彩,,再晾干,。 徐明安記得,那個年代,,一副竹制或骨頭的新麻將要賣30元左右,修一副只要8元,,更多人樂意把麻將送到徐家,,“那時候,8元相當(dāng)于近半個月的工資,,自然修得起勁�,!� 每天晚上,徐明安在煤油燈下寫完作業(yè),,就幫祖父一起修麻將,。 平日,祖父幫人做宗譜,、牌位,、為家具雕花,徐明安喜歡安靜地站在旁邊看,,隨手遞一把木尺,、鉛筆,,再聽祖父傳授幾句要領(lǐng)。漸漸地,,他在紙上臨摹花草魚蟲的圖案,,再拿木頭練手。 1988年,,徐明安初中畢業(yè),,趕上安徽省建筑公司招木工,在祖父的鼓勵下,,他放棄學(xué)業(yè),,應(yīng)聘為合同工。 兩年不到,,徐明安升為項目組班長,,一個月最多拿300元工資,“都不知道怎么花”,。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城市里的鋼筋混凝土樓房越建越多,對木工的需求也在逐漸減少,,徐明安的工作轉(zhuǎn)為刷白墻,、攪拌水泥,他萌生退意,。1991年,,施工隊內(nèi)突發(fā)安全生產(chǎn)事故,一位工友的意外去世刺激他打破“鐵飯碗”的束縛,,轉(zhuǎn)身投入到新行業(yè),。 “終究還是個手藝人” “年輕時,,認定手藝是為生存服務(wù)的,哪里認可度高,、給的錢多,,就去哪兒干�,!毙烀靼菜枷雴渭�,、目的明確,就是奔著錢去,。他很快在合肥市內(nèi)的家具廠找到雕花的活,。 他雕的仙子圖案、牡丹,、菊花花型受到客戶的喜愛,,各地的訂單紛至沓來,“等我做家具的單子一下就排到五個月以后,,外地的客戶也愿意等”,。 在市場經(jīng)濟的萌芽中,嘗到甜頭的徐明安曾東拼西湊借了23萬租下廠房,,準備帶著幾個徒弟大干一場,。然而,1994年,,幾個客戶卷錢跑路,,他破產(chǎn)了,不得不背著17萬的債務(wù)隨著親戚去了西安,,幾個月后轉(zhuǎn)而南下至廣東省中山市,。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中山市小欖鎮(zhèn)的紅木家具廠如雨后春筍般從地上冒了出來,,徐明安帶著媳婦和弟弟住進了廠里,。徐明安眼里,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又是講究風(fēng)水和傳統(tǒng)的地方,。 “廣東人重視民俗,凡事要討個好彩頭,,雕花最喜歡龍鳳,、麒麟、錦鯉等動物圖案,,寓意吉祥如意,、財運滾滾、前程似錦……”只要說起雕刻,,徐明安的話匣子便會打開,。 他沒有像其他南下的年輕人一樣享受新潮的生活,而是埋頭雕刻,。還債的壓力讓他幾乎不敢離開廠房的操作間,。 訂單積壓,廠里負責(zé)人連夜打電話催促,,徐明安有陣子一聽到手機響就緊張得不敢接電話,。 早上8點,他就坐到案子前,,14個小時幾乎一動不動,。為了將牡丹的花瓣畫得更大、將龍的鱗片刻得更密,,他一個月總有七八天在熬通宵,。 他喜歡被認可的感覺,,也因此練就了嫻熟的技藝。一次,,三家挨著的家具廠分別請湖州,、東陽的木雕師傅和他給三家新建的別墅雕一對門神。三人同時開工,,最后戶主認為徐明安雕得最生動,,當(dāng)場給了800元紅包。說起這段經(jīng)歷,,他總會抿嘴笑一陣,。 他也學(xué)著設(shè)計新的圖案,比如“八仙斗酒”,。呂洞賓是道士,,性格穩(wěn)重,表情要不怒自威,;鐵拐李是瘸子,,喜形于色,喝醉了想必是隨性大笑,。 只是現(xiàn)實的沖擊比想象中來得快,。產(chǎn)業(yè)升級中,機械化生產(chǎn)不可避免地逐漸代替手工制造,,家具雕花機,、木工雕刻機等工具的生產(chǎn)運用加速了人力的淘汰。 徐明安早有預(yù)感,,手藝活無法適應(yīng)大批量的生產(chǎn)需求,,大眾的興趣點也從雕花的精美轉(zhuǎn)向了家具樣式的翻新。 “而我終究還是個手藝人,,不喜歡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產(chǎn)品,。”徐明安不愿妥協(xié),。他懷念起家鄉(xiāng)一排排白墻灰瓦的老房子,,有匾額、宗譜的古建筑,,最終選擇歸來,。 “我這輩子,就做木雕了” 徐明安祖父去世前,,曾交代遺愿,,希望家里每代都有人繼承木雕手藝。 徐明安沒忘,,卻又不敢時常想起,。到底怎樣才算傳承手藝,,他說不上來。 三河鎮(zhèn)的生活愜意且節(jié)奏緩慢,。2007年,,他回到這里,從每天焦慮的趕工中解放出來,。 趕上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開幕式上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展示和相關(guān)文化活動,,將繼承和發(fā)揚文化傳統(tǒng)的話題推到公眾視野,。 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傳統(tǒng)文化熱只增不減,,修復(fù)古建筑,、重新開發(fā)景區(qū)資源的議案屢屢被提起。徐明安心想,,是時候更上一層樓了,。 他帶著弟弟和小叔等10人成立了徐明安木雕工作室,并宣布,,不再接受家具等小物件的木雕,,以修復(fù)、重建古祠堂古建筑為主,。 “徽派古建筑散落在安徽各地,,光是肥東縣的古祠堂就有100多個,這是能干一輩子的活兒,�,!毙烀靼裁磕瓿薪右粌蓚祠堂的修復(fù)工作,再配合政府建幾處景觀,,他心滿意足,。 2014年,肥東縣梁氏祠堂75歲的族長找到三河來,,稱梁氏5萬多后代湊了一千萬,,就想找個人把建于乾隆甲子年間的祠堂修成記憶中的模樣,“我要純手工的東西,,不然可不給一分錢,。” 徐明安了解這所五開間三進祠堂的尺寸后,,精細安排每一個木塊的榫卯結(jié)構(gòu),。為了盡可能貼近原貌,他還閉門半個月,,給大門左右兩側(cè)的房梁上刻了一對木獅,。 族長驗收時,,看到這對有著狗尾的獅子,激動地拉著徐明安說,,“咱們徽派木雕的獅子都是以狗為原型,,很難雕得像,你這是古董啊,�,!� 徐明安心里暗自慶幸,三十年間沒丟過手藝,,頓悟修煉技能的秘訣在做事的過程中,。 “如果你想象端午節(jié)舞龍的畫面,用心體會,、感受這條龍的律動,,你能掌握手中的線從起點到收,這中間軌跡,、力度的變化,,流暢且一氣呵成,它肯定就靈動了,,這個過程多美妙,。”徐明安話音剛落,,下意識地拿起毛筆在木板上畫龍,。 2014年,徐明安的手藝“廬州木雕”被評上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修復(fù)祠堂時,,他忽然理解了祖父時常念叨的傳承�,!叭嗽谥莆锏倪^程中,,總是要把自己和自己的手藝融到里頭去,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留下一點新的痕跡,,這樣才不枉在世上走一遭�,!� 他準備再干十年二十年,,直到握不住筆為止,“我這輩子,,就做木雕了,。” ■ 同題問答 新京報:用一個詞來總結(jié)2017年,為什么,? 徐明安:2017年是我最忙碌的一年,。因為去年的工程最多,工作量最大,。 新京報:過去一年家鄉(xiāng)最大改變是什么,? 徐明安:我們?nèi)映晒ι贽k了5A景區(qū),人流量和知名度都增加了很多,。 新京報:2018年有什么愿望和規(guī)劃,? 徐明安:希望2018年的工作量更大,把業(yè)務(wù)做得更大更廣,。 新京報:你最關(guān)心的社會問題是什么,?希望怎么改變? 徐明安:希望政府對非遺或做手藝這塊的關(guān)注度更多,,希望社會更廣泛地接納我們,。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趙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