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山仰止——張伯駒潘素伉儷藝術文獻展今年,,正值張伯駒先生誕辰120周年。由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高山仰止—張伯駒潘素伉儷藝術文獻展”,,于2018年12月13日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與以往重點呈現(xiàn)張伯駒先生收藏、捐贈作品展不同的是,,此次展覽將從張伯駒,、潘素兩位先生的筆墨耕耘、詩文唱和、師友交往等角度,,向廣大觀眾詳細講述張伯駒潘素伉儷的藝術人生,。 展覽開幕式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主持,到場嘉賓包括:來自文化界的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薛永年,,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尹吉男,,清華大學原副校長王明旨,清華大學教授尚剛,,清華大學教授陳池瑜,,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兼典籍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李虹霖,北京畫院原執(zhí)行院長袁武,,北京燕山出版社原總編輯趙珩,,作家章怡和;來自中國文化和旅游部的領導藝術司副司長呂育忠,,中國文化和旅游部綜合處處長張百成,,中國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藏品研究部主任王東輝;來自吉林省的吉林省政協(xié)原主席黃燕明,,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金旭東,,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文博處處長沙景偉,吉林省美術館副館長韓戾軍,,長春張伯駒潘素藝術品展示館副館長趙春榮,;以及家屬代表張伯駒和潘素先生的外孫女樓朋竹等。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主持開幕式 張伯駒和潘素先生是近現(xiàn)代特殊文化語境下浸潤的一代文化名流,,其收藏中國古代書畫的成就,被啟功先生譽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張伯駒先生更是為了搶救國寶,不惜變賣家產(chǎn),、身陷囹圄�,?芍^歷盡艱辛而初心不改,,書寫了近現(xiàn)代書畫鑒藏史上的一段傳奇。在書畫鑒藏領域,,張伯駒先生眼光卓絕,,魄力宏大。僅從其自撰的《叢碧書畫錄》可知,,在1960年以前,,他所收藏的古代書畫作品便有一百一十七件,雖然數(shù)量并不龐大,但卻涵蓋了中國的歷代書畫史,。其中唐代及以前的書畫珍品六件,,宋代書畫十三件,元代書畫十一件,,明代書畫四十件,,清代書畫四十七件。其中,,如晉代陸機《平復帖》,、隋代展子虔《游春圖》、唐代杜牧《張好好詩》,、李白《上陽臺帖》,、宋代范仲淹《道服贊》、宋徽宗《雪江歸棹圖》等,,堪稱是中國藝術史上的煊赫巨跡,。 清華大學原副校長王明旨致辭 民國時期,,由于中國社會動蕩,,大量珍貴的書畫文物被販賣出境,張伯駒先生為了使這些代表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珍貴文物“永存吾土,,世傳有緒”,。在奔走呼吁的同時,不惜散盡家財,,像《平復帖》,、《游春圖》等作品,都是經(jīng)張伯駒先生的努力才免于流落海外,。新中國成立后,,張伯駒先生將所藏書畫捐贈國家更顯其品格,國難之際以一人之力守護文化命脈,,太平之時又將畢生心血奉獻國家,,其成就已經(jīng)遠遠超越一般收藏家,足當民族文化之“峻峰”,。 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兼典籍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李虹霖致辭 張伯駒先生的夫人潘素亦雅擅丹青,早年習花鳥,,中年轉(zhuǎn)攻山水,,晚年長于金碧青綠及雪景山水。潘素先生在民國時期曾任北平美術分會理事,,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理事,、吉林藝術學院教授等職,。此次展覽中將展出張伯駒潘素伉儷不同時期的書畫精品53件,文稿書信60余件,,以及師友之間往來的翰墨30余件,。除此之外,張伯駒先生在詞學方面也造詣頗深,,周汝昌先生評說:“如以詞人之詞而論,,李后主為首,張先生為殿,,恐怕以后不易再產(chǎn)生這種真正的詞人了,。”其所著《叢碧聯(lián)語》,、《金章宗詞序》等重要詩詞手稿也將在展覽中首次面世,。通過展覽,我們不僅能夠領略張伯駒與潘素兩位先生的丹青神韻,,更能通過學術著述,、詩詞唱和與翰墨交誼,體會他們在特定歷史語境下的精神品格與文化堅守,,緬懷與傳承民族文化精神,。 此次展覽將橫跨元旦佳節(jié),至2019年1月13日結束,。 長春張伯駒潘素藝術品展示館副館長趙春榮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薛永年致辭 張伯駒和潘素先生外孫女樓朋竹致辭 嘉賓合影 開幕式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調(diào)寄平韻滿江紅》張伯駒 《蘭蕙——叢圖》張伯駒 翠障春晴 潘素 紙本設色 風蕙圖 張伯駒 紙本設色 夏山過雨 潘素 紙本水墨 《隔著 夢歸七言聯(lián)》 傅增湘 《張大千致張伯駒函》張大千 百花齊放圖 張伯駒、潘素等合作 風雨求鳴圖 張伯駒,、潘素,、李苦禪、王雪濤等合作 |